文/伊人寻
周冬雨饰陆珊珊
由张猛导演,周冬雨和王锵领衔主演的文艺片《阳台上》,改编自著名作家任晓雯的早期同名小说,于2019年3月上映后,迅速被网友冠以豆瓣5.7的低分评价,网上一片骂声。
我们若是以“满足人们感官需求”的流行电影的评价标准,去审视这部电影的话,它的确一无是处:既不能如惊悚片一样让你心跳加快,也不能如喜剧片一样令你哈哈大笑,更不能给你科幻片的震惊与惊奇,甚至连爱情片的唯美、浪漫与感动也无法给予。
然而我们若是从文艺片带给人的主动理性与感性思考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却有其值得深思之处。
王锵饰张英雄
全片的故事主线十分清晰而简单,讲述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
原本有望成为上海拆二代的男主张英雄,其父亲却因与拆迁工作人员陆志强发生冲突而疾病突发离世,自此张英雄和母亲的生活水平急转直下,只能暂时寄居在被埋怨为“两尊佛”的舅舅家。
沉默寡言的张英雄只喜欢打游戏,不得已外出找工作时他恰巧碰到了陆志强,于是跟踪他到家,并下定决定要为父亲报仇。
张英雄应聘到陆志强家旁边的一家小吃店当服务员,他从卫生间的窗户窥见了陆志强的女儿,由周冬雨饰演的弱智陆珊珊。生性懦弱又摇摆不定的张英雄,在数次偷窥与跟踪的“复仇”中,渐渐对陆珊珊产生了复杂的憎恨、冲动与保护的情感,最终他扔掉了手里复仇的刀,点燃了“红双喜”的烟,神色轻松的离开了。
扔掉水果刀,放下仇恨的张英雄
全片唯一的主角张英雄:名字与人物的设定,是理想与现实对比下的讽刺
其实我觉得全片只有一个主演,就是张英雄。
他的名字与他本人的性格特征,完全背道而驰。小说作者的用心良苦,大概本身就是想达到一种自我讽刺的效果,然而张英雄父母为他取名的良苦用心,却是现实世界里常见的滑稽。
20岁上下的张英雄,没上大学,应该是学业不佳的无为青年。然而在父母的溺爱之下,无所事事的张英雄每日沉默寡言地宅在狭窄破旧的老楼里,少有的外出,是去网吧打“英雄联盟”和买红双喜的烟。
这个生活里四处充斥着“英雄”二字的小伙子,完全将现实的自己活成了英雄的反义词。他沉闷阴郁,胸无大志,毫无青春年少的生机勃勃感,你也丝毫感觉不到他对生活的热爱,甚至无法看到他是否有未来。
想象20岁时候的大多数普通人,要么是在上学,一边挣扎于失恋的痛苦和渺茫的未来,一边饥肠辘辘,梦想着未来的美好生活。爱人、工作、家人、房车、孩子,这些都该是正常的普通人在20岁的年纪里该有的渴求,然而整个影片当中,张英雄表现出来的唯一渴求,却是对陆志强的报复。
这般阴郁的人设,好听一点叫“无欲无求”,不好听便是“胸无大志,变态极端,心如死水,毫无价值”的生命。却也庆幸,他父亲的死,能够激发起他想要做一件事的冲动,哪怕这件事是扭曲的拿刀复仇。
然而尽管是父亲离世的悲剧,影片中却没有眼泪和歇斯底里的渲染,只有仓皇搬家的局促压抑,狭窄巷子楼的逼仄破旧,敞篷三轮车搬家时母亲和自己瘦弱寂寥的背影。
原作和导演对失去亲人时的沉痛的描述,可谓用心良苦,并不直言死亡的哀伤,而是通过周围环境的拍摄描述,来渲染和传递亲人离世的伤怀、无助和前路无知的绝望。
娇娇月光,熠熠闪烁,正是看尽了这人世间的悲凉。
而被父母渴望成为“英雄”的主角,却在现实的变迁面前,被压得低下了头,成为了命运脚下的小丑。
要看懂文艺片,需要你投入理智和情绪
01、文艺片“懦弱人物”的朦胧表达:心理活动中嫉恨与纠结的来回反复
张英雄暗流涌动的心理活动的呈现,是影片占比权重最大的部分。
窥视陆志强的过程中,张英雄的心理变化,经历了数次嫉恨与纠结来回反复的过程。
初见陆志强时便当机立断的张英雄,是“嫉恶如仇“的,所以他甘愿不要三金去当服务生,整日面对“抓着鸡毛当令箭”的领导吹毛求疵;又果断去买了把水果刀,在无人的宿舍里、在日日心神不宁的意识流里、在深夜的梦境里无数次“训练”着自己将陆志强捅得满身鲜血的场景。
在现实以外的世界里,张英雄是“英雄”的,他在想象中大仇得报。
然而当他第一次试图将想象付诸实践时,便怂了。他多次跟踪陆志强,然而在他的“判断”里,却总也找不到“合适的时机”,一次次轰轰烈烈地去,又憋憋屈屈地回来,心里还总“念念有词”,责怪着“天公不作美”。那时的他,是纠结懦弱的。
他总是一次次在懦弱之后重新站起来,再一次迈出“复仇”的脚步。为此,他跟着在小店认识的服务生红毛搬离了舅舅家,又跟着“生不逢时,怨天尤人”的红毛做起了偷钱的勾当,还意淫着“搞陆志强的女儿就是报复陆志强”,美其名曰“训练胆量”。
所有这些能够令他看起来“略微有活力”的“冲动”作为,都被他唯一的“朋友”,那个梦想着成为许文强,骑着摩托车称霸上海滩的“红毛”,带进了“偷鸡摸狗”的阴暗晦涩之地。
张英雄和红毛
那件单调无味的纯白色T恤,那副深框迷蒙的近视眼镜,那一头恨天高的萌萌小辫,那一条瘦弱的纤腿和质朴却阳光的裙子,那些深夜里跟踪仇人的沙沙脚步声,那些透过红色窗户看到的阳光美好的青春少女,那些默默抽过的红双喜,还有深夜里紧抱红毛,在他摩托车后座上吹过的晚风,一点一滴的细节都在极力将观众带入到张英雄别扭阴暗的青春世界里。
这便是文艺片对“懦弱”人物的诠释,没有直截了当的台词,只有含蓄深沉的擦边球式的表达,它需要用心、用情去主动看进人物的心灵与命运,才算是真的懂了。
02、文艺片女主角:全片仅一句台词,哭与笑中诠释美好却弱智的陆珊珊
影片开始后的很长一段,都在步步紧逼又略显克制的叙述张英雄这个人物的心理活动,然而却对女主角的真相、近景和特写十分吝啬。
过程中,我曾十分担心过张英雄会真的去“搞”陆珊珊,好在,这个人生阅历一片空白的少年心中,仍有着“美好”的基底。
他第一眼窥见阳台上的陆珊珊,眼见她天真无邪的笑脸,美好曼妙的女性曲线,便入了迷。那份远远的阳光,是张英雄压抑沉郁的生活里所缺失的,因为贫穷,因为父亲离世后寄人篱下时亲戚的冷眼,也因为第一次迈入社会工作后所经历的虚伪、冷漠与荒唐,这一切都让张英雄像个黑暗的魔障一样日日活在看不见天日的深渊,永远看不见光明地绝望着。
所以透过小吃店卫生间的红色窗户,看见的迷蒙而美好的陆珊珊,就像从天上下凡的天使般,晃瞎了张英雄的眼,青春萌动的心理和生理,共同驱使着他对陆珊珊的关注。
一开始他的眼睛明亮,然而心中却压着强烈的恨意。后来习惯了窥视陆珊珊生活日常的他,开始关心起她身后的父亲和偶尔出现的“男朋友”,他以为自己是带着恨意在跟踪小女孩,但他却在超市服务员嫌弃陆珊珊“精神病”时出言维护,又在偶遇陆珊珊的“男朋友”脚踩两只船地利用弱智女孩之后,跟踪教训了那个男人。
其实张英雄对陆珊珊的关注,到底是在什么时候丢掉了“恨意”,又是在哪一天增加了“关心”,恐怕他自己也是一笔糊涂账。
影片隐隐约约,朦朦胧胧,若即若离,欲说还休的表达方式,将这份青春年少的悸动,演绎得真实而淋漓。
而周冬雨的表演,全靠哭与笑支撑着,这对演员来说,该是一种极大的挑战。
远远的镜头,跃动的朦胧画面里,时而是清晰的笑颜,时而是懵懂的眼泪,她的眼睛那么干净,人畜无害的天真烂漫,多么美好啊!
张英雄最后在陆珊珊的“笑容”下,扔掉了蓄谋已久对陆志强的“报复”之心。
那是他唯一的一次“英勇”,要知道世上的勇敢,还有一种叫做放下。
影片的现实思考:
01、城市发展中新旧替换,必成就一批人,潦倒一批人
影片中的拆迁话题,这几年越来越成为各地的热门话题,因为老城区破旧,城市扩张,要想建设和发展更现代化的城市,拆迁是每一个城市都会面临的局面。
总能听见周围人说,北上广有许多拆二代和收租婆,每天什么也不用干,就有稳定进账,早已财务自由,令人羡慕不已。
然而所有人都只见辉煌灿烂的笑脸,却无视那些在拆迁之下痛苦潦倒的人群。
朋友家乡那边也在闹着拆迁,然而政府发布的拆迁补贴,我们仔细研究后发现,人头和土地赔付的总和,大概还不够在城里全款买一套房子。
然而就算勉强买到了房子,将来一家人的生活怎么办?从前有土地在手,无论在城市有没有稳定工作,土地总是最后的退路和根,温饱总不至于是问题。然而土地没有了,工作也没有着落,井水换成自来水的成本,要从哪里来抹平?
若是家里没个养家的顶梁柱,拆迁不会带来幸运,反而会是一片狼藉,穷困潦倒。
只不过,从前你在穷窄巷子里穷得叮当响,街坊邻居都见怪不怪,因为大家都一样。然而当你住进高楼里的“火柴盒”后,吃穿冷暖便都成了你自己的事,幸也好,不幸也罢,都得自己咽下去。
就像影片中的张英雄,我相信他们母子尽管寄人篱下,手里仍是握着一份拆迁款的,只是不敢动而已,因为买了房就真的什么也没有了。
写在最后:
《阳台上》这部文艺片,吸粉的女主周冬雨,从头到尾只有一句台词,“我叫陆珊珊。”
然而演员的演技却是可圈可点,没有台词,完全靠神态、动作和表情来诠释人物的心理活动,无论对导演还是演员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
更重要的深意是,它带给观众的思考,朦胧中说不清的青春的情愫,若即若离中美好与阴暗的接近又退步,以及关于“小人物”现实的写照和体会。
影片温和的结尾,更是对“放下”的诠释。
毕竟心向阳光,才有未来。
【感谢阅读!】
【我是@伊人寻,想要第一时间阅读我的原创好文章,欢迎关注我。】
【如果你也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赞、转发,也欢迎在评论区给我留言互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