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正文

浙大医疗队在武汉冲向最后的胜利
2020-03-18 16:38:31   来源:东方头条   

3月14日上午,是浙大一院援鄂医疗队入驻武汉的“满月”之日,也是医疗队整建制接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肿瘤中心重症病区的“清零”之日。至此,接管的重症病区共收治72名患者,其中64名患者顺利出院,8名患者也病情好转,转入其他定点医院进行治疗。

最后一位危重症患者“脱离险情”

“医生,麻烦你和我儿子视频一下,让他也高兴高兴。”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肿瘤中心的重症病房,68岁的武汉患者对着浙大一院重症监护室主任医师章渭方“撒娇”。接通视频后,章渭方向患者家属耐心解释了病人病况,“您父亲已经从危重症转为重症了。”手机那头,家属们一片欢腾。这位201床的患者,是浙大一院接管病区最后一个摘掉危重症“帽子”的新冠肺炎患者。

“太难了,才显出‘浙大人’的担当。”当天同在病区查房的浙大一院院长黄河说,以章渭方为代表的病区医护人员,把“浙一经验”带到了武汉。浙大一院作为浙江新冠肺炎患者重症和危重症的集中收治点,为武汉病区制定了及早干预、个体化的分析和治疗,加强整体的医疗和护理,强化心理干预等管理方案。被医疗队称为“团宠”的201床患者刚入院的时候,氧饱和度只有78,病情危急,按照常规方案需要马上进行气管插管,但是插管对这个患者可能有难以逆转的发展,章渭方和同事们开展紧急会诊,“患者的意识还比较清醒。”他顶住压力,坚持用储氧袋面罩供氧,稳住了患者的病情。危重症患者的病情瞬息万变,医疗队每天早晚两次会诊都要讨论 。

201床的诊疗方案,章渭方的脑海里经常像放电影一样,回顾这个患者的病例资料。连续20多天的盯守,逐渐好转的201床病人也“赖”上了章渭方,每次见面都拉住他,请他一起用视频给家里人报平安。

“大伯,身体好转了也不能吃太多。我一转身,你早饭就吃了三样。”查房的护士长羊炜霞亲切地叮嘱201床的大伯。疫情的阴霾也被渐渐扫去,紫色的勿忘我,被分到了即将出院的患者手中,好几位老人鞠躬致谢。黄河院长扶起患者,感动地说:“祝大家身体健康。”

同样是3月14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援武汉医疗队整建制接管的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Z8病区顺利关闭,标志着第一阶段援汉任务圆满完成。经过连续30天的奋战,邵逸夫医院团队已取得阶段性胜利,暂时原地休整,等待下一个驰援指令。

并肩作战,为病人托举起康复的希望

这支医疗队里共有142名白衣“战士”,他们是37名医生,94名护士,6名呼吸治疗师,1名院感专家,4名领队及保障人员。涵盖危重医学科、感染科、呼吸内科、麻醉科、呼吸治疗科、心内科、肾内科、普外科、心脏外科、胸外科等学科。

过去的一个月里,在武汉协和肿瘤中心,他们共收治患者77人,其中重症患者23人,出院57人,最后一天整体移转至武汉协和西院20人,重症转为危重症0人,死亡0人。在过去的30天里,他们与武汉当地的患者结下深厚情谊,为病人托举起康复的希望。

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说,武汉是医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战场”,除了要把战场守稳,去战胜病魔,更要通过仁心仁术,把极富人文关怀的邵医精神、管理理念带到武汉,服务当地患者。

邵逸夫医院医疗队对患者的关爱与照护深深地刻印在每一位患者的心里。13日下午,一位患者出院前为医疗队写了一封感谢信。她说,我不知道用什么词语来表达我的谢意和感激之情,您和您的团队都是优秀的,是贴心的,是勇敢的,是伟大的。你们的恩情,我会铭记一生,祝你们平安回家。

病人写的感谢信,她说记得很多医务人员的名字

发挥整建制优势,融入邵医文化特色

邵逸夫医院下沙院区副院长、邵逸夫医院援武汉医疗队队长虞洪介绍,在过去的30天里,医疗队和临时党总支充分发挥整建制监管病房的优势,提出以“重症患者为中心,以一线医护安全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把“邵医模式”和“邵医文化”根植在武汉协和肿瘤中心Z8病区,诠释了邵医人“给您真诚、信心和爱的服务理念。”

根据新冠肺炎病房特点,创建具有武汉特色的邵医模式,将医疗组负责制和分时段工作负责制相结合,三级医生查房,提高诊治效率,减少隐患发生;合理调配人员,分时段工作制;通过多地远程会诊,整合前后方资源制定“一人一方案”策略保证每一位病人得到精准、安全的治疗。这一模式使得医疗救治工作高效有序,一个月来,病房收治77个病人,无重症转危重型,无死亡病例。

在Z8病区奋战的最后一天

3月14日,是邵逸夫医院医疗队在这个病区奋战的最后一天。细心整理好“战场”,将77份病历完完整整地移交给协和医院院方……在最后时刻,不忘把邵医人关注细节的传统落实到每一处。

战“疫”并未结束。15日下午,医疗队向武汉疫情防控指挥中心发出一份142个签名按手印的请战书,希望能继续奋战在疫情一线,和全国人民共同迎接胜利的那一刻。

3月15日,由浙大二院援鄂医疗队整建制接管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肿瘤中心三楼的重症监护室“清零”、休舱。在安全转运最后12名患者、撤离各种器械设备后,又逐渐恢复起初腾空骨科病房的模样。

站好最后一班岗

3月15日,是浙大二院医疗队援鄂战“疫”的第31天,也是他们在这里奋战的最后一天。一个月来,一个个生命奇迹曾在这里上演。其中,20名患者直接治愈出院,包括98岁的天文泰斗韩天芑及其87岁的夫人;16名患者转为轻症,被转移到普通病房;也有没能挺过去的患者,将最后的心跳留在了这里。

确保病患安全转运,确保医护人员零感染,是浙大二院援鄂医疗队在最后一班岗上面临的艰巨任务。

医疗队护理负责人、浙大二院护理部副主任宋剑平深知最后一班岗的风险与责任,她连夜调兵遣将,安排王丽竹护士长带领4名护理小组长和护理3组队员,加派具有ICU工作经验的护士,且较平时早1个小时上岗,只为顺利拿下最后的战“疫”。

需要转运至武汉协和西院的12名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中,有5名需要持续机械通气。转运气管插管患者,是最高风险的挑战。

转运前,医护人员认真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调试转运呼吸机,准备抢救物品和药品,整理并消毒病人随身物品,与对方医院和120救护人员充分沟通,全程悉心陪同转运,途中严密监测,直至安全抵达,做到无缝衔接。

这些“大家伙”,也光荣完成任务

除了转运病患,另一重大挑战,就是繁重的终末消毒及物品归整工作。当患者全部转出后,王丽竹护士长一声令下,全组队员立即忙碌开了。

走廊上,有人擦拭监护仪,有人整理治疗车,有人集中回收利器盒,有人正在用双层黄色垃圾袋包裹被褥,有人在遥控机器人进行空气消毒……

下午3时30分,一排排监护仪,一辆辆治疗车,一个个消毒机器人,已靠着墙壁、井井有条地列好了队。在陪伴浙大二院的“白衣天使”作战一个月后,此刻,它们也终于光荣完成任务。

“疫情不灭,我们决不轻言成功,也随时准备迎接新的任务,冲向最后的胜利。”这是浙江大学援鄂医疗队队员们的心声。(贾孟杰 芷凌 浙江大学供图)

相关热词搜索:医疗队 武汉 冲向 浙大 胜利

上一篇:注意饮食保持年轻状态,远离六种催老食物!
下一篇:最后一页

济宁知名律师   电话:0531-80961678
手机:18053115917   微信:18053115917   QQ:709581498   邮箱:709581498@qq.com
网站地图 (XML地图 / 百度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