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目共睹,无论职业球员,足球从业人士还是普通球迷,大家都能发现中国足球这些年的退步,大有“一代不如一代”的趋势。近日,有国内好事者将网络上阿根廷足协‘AFA" 发布的青训教练员视频仔细观察,并借阿根廷的青训为参照物,比对中国的青训。
“
(接上)
关于速度(velocity),并不是指的球场上奔跑的速度或者是脚下控球的速率。这里的速度指的是思考的速度。曾经《天下足球》节目录制过一期哈维的专题,其中一道考题,需要哈维在短时间内记忆多个物品的摆放位置,然后依次将其复位。球员在场上需要做的内容也类似这样,需要在短时间内清楚队友和对手的位置,并做出决定是应该突破,射门,过人,等待还是传球给哪一名队友。
足球场上最可怕的不是奔跑的速度,而是思考的速度
这种思考速度的培养需要教练员在平日训练时,模拟类似比赛中发生场景,不断重复。这就类似于重竞技运动员不断重复技术动作以培养肌肉记忆,球员需要在头脑内熟悉各种状况,并在短时间内做出自己的判断。而安排这种训练需要保证质量,因为人的大脑容量是有限的,如果超负荷,只能在球员需要做出决断的时候带来干扰;
球员技术的训练,就像上面说的重竞技选手不断重复而培养肌肉记忆一样,需要在训练种不断重复。这里用阿根廷足协讲师的话来讲就是将球员‘机械化’,对于球员做出一些制约,保证能在正确的时机做出正确的技术动作,像精密的机器一样运转。一旦出现了对应的情况,球员可以本能地,下意识地做出对应的技术动作;
好球员无论年龄和赛事,都敢于在场上做动作
关于头脑(intelligence),义务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球员需要通过学习来理解踢球的价值所在。而教练员需要在训练中多安排需要球员集中注意力才能完成的训练,只有在创造了这样的环境迫使球员思考,才能使球员真正做到用脑子踢球。
中场大师里克尔梅,阿根廷足坛“用脑子踢球”的代表性人物
对于这四点,中国的青训中都多多少少存在弊端:
节奏缓慢的训练,无论是否存在对抗,没有一个‘魔鬼教练’在场边敦促和激励,刚刚接触足球不久的小球员们很难产生比赛积极性;
安排不需要思考,循规蹈矩就能完成的训练项目,球员在训练时,只需记住传球路线即可。这类似于做英语试卷,一道大题全部小题实际考的都是把现在时变成过去时,记住规律就完全不用思考。结果到了比赛场上,拿球一停二看再思考五秒钟,进攻机会早就付之东流;
技术环节,不贴近比赛的无对抗训练太多,到了比赛里强度一上来,训练里重复了多少次的技术动作也做不出,即便能做出来,也不敢做;
训练中,带有未可知性和需要球员做出决策的环节太少,无法培养球员的球商和头脑;
以上四点,可能只是中国青训的冰山之一角。目前中国很多地方的足协和足球培训机构,支付超过本土教练薪水五六倍的价格聘请外籍教练,无非只是因为以上这些国内教练忽略和不熟悉的点,他们更加熟悉一些。如果中国的本土教练都能在态度上更谦卑,思考更积极,带队更努力的话,就算下一代的球员没有进步,至少也不至于一再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