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山理论: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
本以为,电动共享市场玩得是大家乐,走近一看,原来是狼人杀。让这原本就冰火两重天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又添一道忧虑。
在经历了共享单车大洗牌后,共享电动汽车的日子似乎也不太好过,昔日里浩浩荡荡做着传播的 EV CARD,盼达用车如今也是鲜有新闻,还不时爆出的负面他们,让用户们也见怪不怪了。
相对于国外电动汽车共享出行 20 余年较为成熟的发展历程,国内的共享汽车行业起始于 2011 年,那时的共享汽车,仅仅只是传统汽车租赁服务,直到 2015 年末共享出行和互联网结合,利用国内推广新能源汽车的优势,通过预约、取车、还车在手机终端实现,这才慢慢形成了如今用户们普遍理解之下的共享汽车,分时租赁就此诞生。
电动汽车共享出行兴起,如雨后春笋般涌出了不少共享出行公司,据不完全统计,光是有 APP 可注册在线租赁的公司就有 30 家不止,立刻出行、TOGO 途歌、GoFun、小二租车、盼达用车、巴哥出行、大道用车、神州 i CAR、EV CARD、小明出行等,上述的共享出行公司均在 2014-2015 年注册成立,而今,大家知道并在使用的的又有多少呢?
在这场原本以为是名利双收的 " 游戏 " 里,却被资本,市场模式搅得乱了阵脚。
2017 年中国互联网汽车分时租赁市场规模为 17.29 亿元,2018 年达到 36.48 亿元,预计到 2020 年规模将达到 117.90 亿。这片看似有前景的宏海里,用行业人士的说话," 冷暖自知 "。
截至 9 月 23 日,共享汽车平台 " 立刻出行 " 在黑猫投诉平台的投诉案例多达 8610 条,其在广州、成都的办公室早已人去楼空;重庆盼达用车,也在黑猫投诉平台上被众多用户投诉不能及时退款,有问题置之不理等;9 月更有杭州市民爆料称,华夏出行公司旗下的近千台标有 " 北汽新能源 " 的车型被停放在空地数月,无人处理;EV CARD 旗下的 A00 级别车型也曾被爆车型破损严重,充电不兼容、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恶劣、用户体验及服务体验较差等事件。
面对这些问题,让这个在新能源汽车背后的新兴行业,似乎有些疲惫,在这种庞大的冰山之下,有很多不为人所见。
自 2018 年起,电动汽车共享出行就陷入了倒闭潮,友友用车、EZZY、北京易卡绿色汽车租赁公司、麻瓜出行等昔日耳熟能详的出行平台已被洗牌出局。
汽车分析师曾就电动共享出行提出过一些论点," 模式不同和运营主体不同。当前车企热衷的多是网约车平台,这是已经被证实的、相对成熟的亿万级市场;而倒闭的多是共享平台,这一模式被共享单车炒热,但在汽车领域很难经营。而不管何种模式,投入都是巨大的,共享平台多是互联网公司背景,融资能力有限。"
据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年度报告 ( 2019 ) 》显示,2018 年共享出行领域融资规模为 419 亿元,而这一数据在 2017 年为 1072 亿元,从 2017 年到 2018 年整个共享出行行业的融资额缩水了整整 61%,2019 年能活跃在用户面前的共享出行公司更是少之又少。
可即便面临着融资不畅,出行公司纷纷倒闭等现象级问题,国内的传统或是新能源车企,还是积极布局出行领域,包括长安、一汽、东风、长城、北汽、上汽、广汽、吉利、力帆、威马、小鹏纷纷加入。
他们这样做的原因,不难理解,新能源车企造车,产销需要保持一致,但目前新能源车型个体用户售卖率不高,为了解决产销平衡,厂家们旗下的出行公司,渐渐出现在公众的视线当中, EV CARD 背靠上汽,曹操出行靠吉利,GoFun 背靠着首汽集团,延伸而来的出行公司很大程度解决了新能源车型的销量问题,也将利益趋于平衡化。
目前,吉利汽车旗下的曹操专车,专车用户数量已超 1000 万人。在 2018 年开年,平台已接连上线武汉、北京、深圳、重庆等城。全国版图已拓展 22 城。
此前已在全国投入 16000 辆新能源专车,以帝豪 EV300 纯电动车为主打车型。此外,曹操专车的每一位司机在接受正式培训前都需经过 " 素质测评模型 " 的考核;正式上岗前,还需在 " 曹操学院 " 接受专业培训,培训内容涉及仪容仪表、服务标准、商务礼仪、医疗常识等,以确保为用户提供高品质的出行服务。
而由北京汽车集团及北京盈润基金管理中心共同出资成立的华夏出行有限公司,在经历了 " 好日子 " 之后,最近有些难受。
除了上述文中提到的杭州千台 " 僵尸车 " 问题外,早前还在昆明地区发现过北汽新能源近百台车辆也被闲置在废弃空地上,风吹日晒,无人问津的事件,网友们不禁问到," 难道,这就是北汽新能源提高销量的一个手段吗?购买的车型并没有用武之地。"
尽管有关负责人告知," 停放在杭州地区空地上的北汽新能源车型均以破损车型,等待维修。"
可长达几个月的时间无人管理此事,不得不令人联想到早前共享单车破损车型堆积如山的现象,这会不会是这批北汽新能源车型最后的宿命呢?根据北汽集团规划,2019 年北汽新能源年销售目标为 22 万,距离这个目标的时间节点越来越近,敢问,这些 " 僵尸车 " 也是销量目标中的一份子吗?
为何电动汽车共享出行频频受挫,阻碍它们发展的是有什么呢?
根据出行市场的专家分析,目前制约共享汽车的因素大致有三个:消费者群体有限、用户素质、城市局限性。
一、消费者群体有限
电动汽车共享出行消费群体体量较小,据有关数据表示,目前我国驾照发布量约为 3 亿人,扣除家里有车有群,会使用共享出行群体,概念不多,而正确主动使用共享出行的群体,这个基数也不大。
二、用户素质一般,破损严重
破损率严重,用户们采取不文明手段,破坏车辆现象屡屡发生。共享汽车破损严重,修复费用高,间接增加了共享汽车公司的成本,减少盈利空间,这也是为什么会有 " 僵尸车 " 停放许久的原因之一。
三、城市局限性
由于目前国内新能源车型推广率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从而共享汽车普及和运用也多半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下沉地区几乎不覆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共享汽车的市场变窄,消费人群有限。
当前," 新四化 " ——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正急剧改变着汽车业,汽车行业从单纯的销售业慢慢转变为多类的移动出行服务行业,外国专家也早就提出," 电动汽车最理想的出行状态就是共享出行。"
当出行不在局限于属于自己的一台车时,即时、便利、实惠,安全的出行服务才能登上 " 新主 " 的位置。
电动汽车共享出行目前正处于大量烧钱的阶段,想要盈利很难,在资本的另外一段,由车企们延伸出的出行公司,提高服务和渠道质量也被看成当下的成败的关键。
因为当大量资本褪去后,各家会怎么样的形式存活着,这才是共享出行行业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
它们将用一个完善的姿态重新面对用户和市场。关于这场角逐,好戏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