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0月18日,公交总公司开通首条空调车线路
1948年解放济南时缴获的金刚车
1960年4月济南公交试制的沼气车,毛主席曾乘坐此车
20世纪60年代购进的四平牌公交车
上世纪70年代济南公交自己制造的车辆
1977年元月开通首条电车线路
第八届济南公交职工游泳比赛
1992年9月30日,公交总公司成立
济南公交驾驶员张贴微笑服务标志
BRT1号线试运行
2009年10月,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结束后公交车疏散群众
2018年9月22日,BRT9号线开通,上高架、过隧道,打破“怪坡”不通公交车历史
中国首条公交线路,出现在1906年的天津,当时是有轨电车。济南的首条公交线路是1926年大昌汽车公司创立的。当时,有两条线路,分别为现在的1路和4路公交车。1953年3月,济南市公共汽车公司成立,当时有职工152人,汽车25辆,并新辟了济泺路、文化路、经七路等营运路线。1977年,济南公共交通公司成立,开通第一个电车线路,也就是现在的101路公交车。1982年,分化为电车公司、出租公司、汽车公司三家。1992年,三家公司合并,成立了现在的济南公共交通总公司。
这段历史,公交驾驶员孙艳、陈松、陈永健都记得滚瓜烂熟。这源于他们作为济南公交人的专业,也源于他们作为济南人对公交系统的自豪。
乘务员在车上售票
那时,公交车上还有售票员
1992年,刚满20岁的孙艳通过招工进入公交公司,成为一名售票员。当时,年轻的孙艳对这份工作充满向往和热情,她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身上背着票兜,左手抱着票夹、右手握着圆珠笔,站在车上报站时的情景,“没有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说过话,脸都红了,特别青涩”。之所以放弃当工人的机会,选择成为售票员,是因为在那个年代公交车是人们的主要出行方式,能每天在车上飞驰,是件特别神气的事儿。不过,孙艳的向往很快就被泼了冷水。
这盆冷水,首先来自并没有想象中美好的工作环境。孙艳说,上世纪90年代的公交车,没有空调和暖气,“四处都漏风”,一到夏天汗水不知浸透衣服多少次,而冬天手指被冻得像萝卜一样又红又肿,连划票、撕票都困难。“那时候母亲给我织了一副露手指的毛线手套,经常车跑了好几圈都暖和不过来。”孙艳说,那时候售票员不仅承担着售票和报站的任务,每天收车后还要负责打扫车内卫生、擦洗车身,这些体力活在冬季、夏季更是噩梦,“下雪天接一大桶水擦车,一边擦一边感觉水在结冰,冻得没有知觉。”
孙艳小时候,济南的公交线路很少,她常跟着母亲乘坐“大辫子”1路车去大观园;陈松家住南部山区,眼看着来市区的公交线路越来越多;而对“90后”公交驾驶员陈永健来说,公交车是从小的出行方式。“听我妈说,小时候带我坐公交车,车上报站我就会跟着再喊一遍,就是喜欢公交。”陈永健后来考上了公交公司的职工学校,2014年毕业后终于如愿成为了一名公交驾驶员。
孙艳驾龄近20年,陈松驾龄10年,陈永健算是他们的晚辈。作为“90后”,陈永健是车队最年轻的驾驶员之一,他说自己虽然来得晚,但经历的是济南公交发展最快的时期。“不论是BRT建设,还是投入新能源车,包括现在的定制公交,我工作以来公交发展越来越好,车上条件也没得说,驾驶员和乘客都很舒服。”陈永健说。
陈永健曾听家中老人说起,上世纪50年代初,济南的公交车是“金刚车”,“金刚车”车头长,人们都叫它“大鼻子”;到上世纪60年代,马路上开始出现“沼气车”,因为都在车顶上放一个大胶皮袋子,用来放沼气燃料,黑色的胶皮袋子远看特别像个大蛤蟆,于是有了“气蛤蟆”这一称呼;来到上世纪70年代,济南电车正式剪彩通车,标志着济南迈入全新的“大辫子”时代,在当时,乘坐电车成为济南人最流行、最时尚的出行方式。
这些不同时期对公交车的别称,见证着济南公交车型的变化和公共交通的发展。公共交通的不断升级、革新,不仅是公交驾驶员的回忆,每位济南市民也都在共同见证。(部分老照片由济南报业影像档案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