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的旧物橱窗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到店内参观。
坐落在永庆坊的旧物仓吸引游客
老旧的手机、MP3和电子词典你用过吗?
小吃零食也能唤起当初的甜蜜回忆
斑驳的老物件收集起来也不容易
怀旧月饼模具
怀旧小玩具让人童心大发
纸质鳌鱼造型可爱
想知道更多的旧物仓的设计故事,请扫二维码。
近年来,年轻人打卡网红店潮流兴起,不少特色旧物仓也跻身其中,满足了人们的复古审美需求。相比起旧货店,近两年小有规模的旧物仓有何特点和创新之处?记者探访了“一桌广州”和“西洋记”两座旧物仓,它们风格迥异,却有相似之处,既有设计上的“烦恼”和“秘诀”,也有与旧物链接的故事和温情。与旧物相关的生活美学,或许意味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让生活节奏慢下来,“你去你的未来,我回我的过去”。而两家店目前的探索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对其他旧物店和旧货市场的发展也有借鉴意义。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馨 刘桐桐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俊杰
视频拍摄/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俊杰
视频剪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晓溪
宛若穿越时空
吃喝玩乐学尽在其中
在永庆坊牌坊处往前走十米,坐落着一栋拥有三面橱窗的三层小楼,门边高悬的圆状铁牌印着“一桌广州”字样。推开门进去,暖色的灯光打在地面和墙上花纹各异的赭色花砖上,将时光拉回到几十年前。“我们把从广州老房子挖出来的老花砖重新使用,但是又用了混拼的方式”,工作人员咩咩向记者介绍,“整体色系都是砖红色的,花色图案让老广们一看就有亲切感”。
老花砖与绿框花窗、莲瓣台灯、广彩瓷鞋等旧物一起摆放在橱窗旁;室内手信、食物和旧货陈列在桌柜之上;挂在壁上的“广州时光”纪念专柜里,旧式钟表滴答转动,所有的布置都给人以“旧时光静静流淌”的感觉。
这是goodone旧物仓在广州的第二次营业尝试,他们延续了以往的空间风格,又结合永庆坊的特色。“我们根据永庆坊地块,包括它的定位,决定特别针对老广州的文化做一个小型空间。项目的名称叫‘一桌广州’,每层楼中间都有一张桌子,一楼是手信,二楼是小吃,三楼是图书馆。”旧物仓广州城市合伙人刘琼雄介绍。
这个名字的创意还要追溯到旧物仓的中古厨房,“原本只是用一桌小吃去介绍城市味觉的意思”工作人员咩咩表示,“现在我们不断挖掘这个概念,‘一桌广州’宽泛到不只是小吃桌,可能是陈列桌、沙龙桌、活动桌。在这里开展的不同项目活动都围绕广州进行,可能是广州以前的记忆、广州生产出来的物品、结合广州元素的文创产品,或者是广州比较有影响力的文化人用独特视觉解读广州这座城市的一个座谈会”。
无独有偶,在荔湾区塞坝路也开着一家个性十足的旧物仓,名为“西洋记”。相比起“一桌广州”着眼本地和精致小巧的布局特色,“西洋记”钟情于外国老物件,踏进其中宛若置身上世纪的欧洲古堡。它的总面积约两千平方米,藏品规模多达两万件,其体量和物件品种在华南地区名列前茅。“筹划至今历时两年半了,从产品到品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西洋记创始人罗雄标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开始,我们仅仅出于对老物件的喜爱,一点点从国外运送回来,其实,在物件到达之前,我们并没有明确的运营方向,也没有过多考虑商业模式,因为积累的物件越来越多,慢慢才有了创立西洋记旧物仓的想法。”
翻新设计花样不少
让旧物件散发新气质
同样立足于旧物,与传统的旧货店相比,这两家店有何创新之处?从总体设计上说,两家店都结合了现代设计理念,旧物仓定位于扎根在城市记忆中的复古生活美学综合空间,在崭新的空间内用旧物打造复古系生活美学场景;而“西洋记”在不破坏原有建筑结构的基础上,重点强化其闪光点,并且注入新的工业元素,用现代的设计语言搭建新的功能空间。“旧物件本身是不会改变的,但是可以通过主题营造空间,使老物件散发其独特的气质。”西洋记创始人罗雄标说。
在每层楼的设计细节上,也会根据主题的不同进行改造,比如“旧物仓·一桌广州”整栋楼都使用了老花砖与老木板,但同时区分三层楼的不同功能。工作人员咩咩举例,与一楼采用广式花砖不同,二楼的花砖采用是的厦门花色。厦门的花砖图案与配色更加小清新,铺在落地玻璃光照充足的空间里更有提亮点缀之效。在二楼的餐饮座位区也用上了旧物仓“再现计划”里的花砖桌产品。相对应的,二楼的玻璃文案也会围绕当地的饮食文化特色,与食客形成互动。
咩咩笑言,在这个空间里面,人们来到这里常常与曾经见过的生活旧物重遇,并说出“这个我家/亲戚家以前也有”这样的话,让人觉得时间都慢下来了。到这样的地方待一下再重新出发,其实也是与过去的自己或是与一群同好者相遇,大概就是“你去你的未来,我回我的过去”这样一种生活态度。
广州旧物店更接地气
复合业态成发展趋势
就读于广州高校的“95后”大学生“空气喵”表示,自己对旧物店的兴趣由来已久,全国各地许多旧物店都有她的足迹。“广州的旧物店,我所知道大概有几十家,基本都很符合广州这座城市的气质。当然,每座城市的旧物店都会向城市气质靠拢,广州旧物店整体会更加‘接地气’一点,所收集到的物件也大都很亲民的,那种艺术性特别强的、曲高和寡的可能会比较少。”
但同时,每一家旧物店也都保留有各自的独特性。刘琼雄表示只会埋头打造属于自家的独特气质。罗雄标则表示:“一家旧物店未来的发展还是取决于主理人的理念和定位,要明确看到古物件本身或其背后的价值,并且有效地转化它的价值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记者了解到,“西洋记”和传统旧物店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西洋记”是以老物件为核心的文化载体,是销售+展馆+体验等复合业态。通过“寻宝体验”的概念,让大家可摸可玩可拍,能更好地互动。可见,功能单一地收集、贩卖旧物的旧物店会越来越少见,而“复合业态”将会成为未来趋势。
同时,往“线上”走也是旧物店近年变化之一。咩咩向记者介绍,旧物仓有新媒体平台,有公众号、淘宝店、微店,淘宝店有几十万粉丝。同时,“一桌广州”的公众号会同步推送近期店内活动等相关资讯给大家。“这个号扎根于店面或者广州城市的信息,跟我们相关的生活美学。”
记者观察:
旧物点亮人类记忆中最柔软的部分,人类天生对旧物充满感情,然而对旧物的迷恋以及收藏仍然属于较为“小众”的爱好。而当“小众”被放大为“潮流”,在大众怀旧心理需求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也容易激发市场某些问题:部分“旧物店”盲目迎合大众心理需求走向同质化窠臼;打着“情怀”的旗号贩卖山寨、造假产品等。哪怕主打“旧物”,在大众“尝鲜”过后保持品牌的鲜活度也是生存的不二法则,不仅需要以创新精神打磨属于自我的独特气质、营造不可替代性,更重要的是不滥用“情怀”,真诚面对消费者珍而重之的每段记忆。当然,这也需要更为完善的行业标准进行规范。